-
根据设计目标,燃料电池动力装置输出功率不小于5 kW,总能量为1 MWh,要求水中装备能源系统比能量满足不小于400 Wh/kg,不小于350 Wh/L。计算得出,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的总质量不大于2.5 t,总体积不大于2857 L。
目前广泛应用并得到深入研究的燃料电池种类主要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一般其系统功率密度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5 kW功率的由固体聚合物组成的PEMFC相比于陶瓷组成的SOFC重量更轻便、体积更小。但是根据燃料电池自身的特点,PEMFC的阳极侧需要高纯氢(>99.99%),而SOFC阳极中含有具备催化能力的镍(Ni),并且工作温度通常在750 ℃左右,对氢气的纯度要求不高,可以直接使用部分碳基燃料。结果表明,对于具有1 MWh能量的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电堆系统占据的总质量和总体积占比非常少,因此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的比能量大小主要取决于燃料气的储存方式和尾气处理回收的方式。
参数 PEMFC SOFC 质量功率密度/[W·(kg)−1] 700 80 体积功率密度/(W·L−1) 1000 200 所需质量/kg 7.2 62.5 所需体积/L 5 25 Table 1. Power density of fuel cell
-
燃料电池供氢方式有液态储氢、高压储氢、金属储氢、有机液体储氢以及重整制氢[4]。液态储氢存储温度约为−253 ℃,具备较高的储氢密度和方便的输送能力。但是,热量会导致液氢汽化,内部压力随之上升,需要定期排放,安全问题是液态储氢的关键难点。通过低温制冷机对气化的氢气进行二次冷凝,可以长时间保存液氢,但这会增加额外的能耗和装置的质量、体积。
高压储氢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储氢瓶一般为无缝钢,没有复杂结构部件,通过流量计可以快速调节输出流量,存储压力为15 MPa,充装过程简便[5]。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缝钢的低压氢气已经满足不了氢能存储装置的需求,碳纤维氢气瓶的应用,将高压氢气推到了35 MPa和70 MPa,解决了现阶段对氢气的需求。
合金储氢是通过合金材料与氢气发生可逆反应储存氢气,通过控制压力和温度控制氢气的吸附和脱附,需要的温度和压力较小,反应过程安全可靠,可以释放出高纯度氢气。鉴于金属密度较大,虽然体积储氢密度有极大提升,但是质量储氢密度较小,一般为1.2ωt%~2ωt%,价格昂贵并且多次循环后存在疲劳问题[6]。
化合物储氢目前备受关注,其中硼氢化钠水解制氢已经在一些产品上应用、销售。以35%的硼氢化钠碱溶液为例,其储氢效率达7.4%,体积储氢量达78 kg/m3[7],但是硼氢化钠制氢存在存储期间需要在碱性条件下,会腐蚀设备装置,容易造成泄漏,并且存储寿命一般为2周。
有机液体储氢,也称为氢油储氢,是通过加氢脱氢反应实现氢气的存储和释放,常温常压下为液体,可以十分方便地运输和存储[8]。其中,甲基环己烷是目前被认为最有潜力的有机液体储氢介质,体积密度为47.3 g/L。但是,有机液体储氢技术还存在技术复杂、能耗大等难题。
甲醇(CH3OH)重整制氢,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甲醇发生化学催化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再通过膜分离技术获取高纯氢[9],反应式如下[10]:
主反应:
$$ \begin{split} \mathrm{CH}_3 \mathrm{OH}(\mathrm{g})+\mathrm{H}_2 \mathrm{O}(\mathrm{g}) \rightarrow \mathrm{CO}_2+3 \mathrm{H}_2\left(\Delta \mathrm{H}_{298}=49.4 \mathrm{~kJ} / \mathrm{mol}\right) \end{split} $$ (1) 副反应:
$$ \mathrm{CH}_3 \mathrm{OH}(\mathrm{g}) \rightarrow \mathrm{CO}+2 \mathrm{H}_2 \left(\Delta \mathrm{H}_{298}=91 \mathrm{~kJ} / \mathrm{mol}\right) $$ (2) $$ \begin{gathered} \mathrm{CO}+\mathrm{H}_2 \mathrm{O}(\mathrm{g}) \rightarrow \mathrm{CO}_2+\mathrm{H}_2 \left(\Delta \mathrm{H}_{298}=-41 \mathrm{~kJ} / \mathrm{mol}\right) \end{gathered} $$ (3) 除氢气外,甲醇、丙烷(C3H8)等碳基液体燃料也可以直接用作SOFC阳极侧的燃料气进行发电,甲醇、丙烷的容器采用商业118 L不锈钢瓶,按照燃料电池发电效率45%计算,具备1 MWh容量所需要的氢气、甲醇、丙烷质量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氢气作为热值最高的燃料,仅需要56 kg就可以满足容量需求。但这只是需要燃料的质量,燃料存储装置的质量和体积还需要根据不同存储方式进行计算。
燃料种类 热值/
[MJ·(kg)−1]电量/[kWh·(kg)−1]
(发电效率为45%)燃料总质量/kg 氢气 142.351 17.8 56.2 甲醇 19.594 2.4 416.7 丙烷 50.300 6.3 158.7 Table 2. Fuel demand
结合不同储料方式的储氢率,计算出所需要的体积和质量,得出表3不同燃料存储方式的参数对比情况[11]。应用最为广泛的高压储氢,即使采用先进的70 MPa高压气瓶存储,燃料所占据的体积也超过系统设计要求;液氢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但是低温贮存技术难度大,液氢汽化等安全问题,限制了其水中装备的应用;金属储氢虽然占据的体积较小,但是由于配位的金属元素一般都较重,其所占据的质量较大,超出设计要求的质量要求;有机液体储氢、甲醇重整、直接甲醇和直接液化丙烷可以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其中液化丙烷占据的体积和质量最小。
储燃料方式 体积储氢率/
(kg·m−3)系统体积/
m3质量储氢率/
ωt%系统质量/
t高压储氢(35 MPa) 16 3.500 3 1.873 高压储氢(70 MPa) 21 2.676 6 0.937 液氢 70.8 0.794 5.3 1.060 硼氢化钠(NaBH4) 78 2.0586 7.4 2.1686 金属储氢 115 0.489 1.2~2 2.810~4.683 有机液体储氢 32 1.756 3.5 1.606 甲醇重整 43 1.307 4.2 1.3381 直接甲醇 800 0.521 60 0.695 直接液化丙烷 483 0.329 50 0.317 Table 3. Parameter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fuel storage methods
-
目前主要的储氧方式为高压储氧、液氧和化学储氧。高压储氧是最成熟的储氧方式,虽然70 MPa的储罐已经可以应用,但在70 MPa的高压下,纯氧具有很高的活性,容易引发燃烧或爆炸。因此在水中装备中,通常使用较低的压力,如潜艇中氧气压力不高于24 MPa[10]。
液氧的密度为1.14 kg/L,远高于24 MPa高压储氧的0.3 kg/L[12]。液氧是将氧气在−183 ℃下液化并存储,具有质量和体积储氧密度高,释放氧气纯度高等优点,在其他领域应用主要面临每日蒸发率的问题,需要定期泄压保证容器安全使用,但在燃料电池系统中,其蒸发的气体可以直接通入燃料电池中,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以商业产品快易冷储罐计算,每日氧气蒸发量在3 kg左右,但是5 kW燃料电池每日需要57.6 kg的氧气。
化学储氧常用的方式有过氧化氢和氧烛[13]。过氧化氢与催化剂接触可以生成氧气,具有运输方便,制氧简便的优点。氧烛是在氯酸盐中加入燃料、粘结剂等,使用时通过点燃的方式释放氧气,同时产生很多的热量,放出一氧化碳等杂质气体,并且一旦反应开始无法停止[14-15]。
阳极侧燃料气所需要的氧气根据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 2 \mathrm{H}_2+\mathrm{O}_2=2 \mathrm{H}_2 \mathrm{O} $$ (4) $$ 2 \mathrm{CH}_3 \mathrm{OH}+3 \mathrm{O}_2=2 \mathrm{CO}_2+4 \mathrm{H}_2 \mathrm{O} $$ (5) $$ \mathrm{C}_3 \mathrm{H}_8+5 \mathrm{O}_2=3 \mathrm{CO}_2+4 \mathrm{H}_2 \mathrm{O} $$ (6) 参照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得出不同燃料完全发生反应,需要的氧气质量以及排放的尾气质量如表4所示。
燃料种类 O2/kg H2O/kg CO2/kg CO2流量/(g·min−1) 氢气 449.6 505.8 - - 甲醇重整 449.6 505.8 412.1 34.3 甲醇 625.0 468.7 573.0 47.8 丙烷 577.1 258.7 476.1 39.7 Table 4. Comparison of oxygen and tail gas parameters
目前在潜艇、UUV等水中装备已经展开应用的储氧方式主要有高压储氧、液氧、过氧化氢水溶液和氧烛制氧。表5列举了不同储氧方式的储氧密度,从表中可以看出,液氧在各种储氧方式中储氧密度最高,尤其是在质量密度中优势明显。
储氧方式 体积密度/(kg·m−3) 质量密度/ωt% 高压储氧(15 MPa) 166.7 21.3 液氧 661.0 78.6 过氧化氢(70%) 348.8 30.3 氧烛制氧 547.2 27.7 Table 5. Parameter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oxygen storage methods
根据不同种类燃料对氧气的需求量,按照不同储氧方式计算得出表6。高压储氧占据的体积和质量最大,超出了设计要求。虽然液氧、过氧化氢和氧烛制氧都可以满足设计需求,但是过氧化氢制氧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需要增加热管理系统,并且一旦装置中混入铁屑等杂质,使得过氧化氢分解,造成容器压力迅速升高,带来安全隐患。氧烛制氧速率不可控,一旦开始无法停止。液氧具有在水中装备中应用的潜力。
燃料种类 储氧方式 高压储氧(15 MPa) 液氧 过氧化氢(70%) 氧烛制氧 体积/m3 质量/t 体积/L 质量/kg 体积/m3 质量/t 体积/m3 质量/t 氢气 2.697 2.111 680 572 1.292 1.484 0.822 1.623 甲醇重整 2.697 2.111 680 572 1.292 1.484 0.822 1.623 甲醇 3.749 2.934 946 795 1.792 2.063 1.142 2.256 丙烷 3.462 2.709 873 734 1.655 1.905 1.055 2.083 Table 6. Parameter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oxygen storage modes of various fuels
-
根据使用不同种类的燃料,计算出所需要氧气的体积和质量,液氧、过氧化氢和氧烛制氧可以满足能源系统设计要求,综合阳极侧储燃方式,计算得出燃料系统参数如表7所示。结合上述储氧技术的优缺点,液氧储存占据的燃料系统体积和质量最少,具备水下应用的可行性。甲醇重整、直接甲醇和直接丙烷的燃料系统可以满足能源系统设计要求,其中以直接丙烷和液氧组成的燃料系统具有最高的比能量。然而水下应用为了提升隐蔽性,要求不与外界有物质交换,对于含碳燃料,最终产物中会有二氧化碳,为此还需要考虑二氧化碳的处理回收方式。
燃料种类 储氧方式 液氧 过氧化氢(70%) 氧烛制氧 体积/m3 质量/t 体积/m3 质量/t 体积/m3 质量/t 有机液体 2.436 2.178 3.048 3.090 2.578 3.229 甲醇重整 1.987 1.9101 2.599 2.8221 2.129 2.9611 甲醇 1.467 1.490 2.313 2.758 1.663 2.951 丙烷 1.202 1.051 1.984 2.222 1.384 2.400 Table 7. Comparison of fuel system parameters
-
氢氧化锂(LiOH)具有高效、重量轻、吸收率高等优点,是当前最有效的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美国海军已经将LiOH装置应用于核潜艇舱室吸收二氧化碳[16-17]。氢氧化锂对二氧化碳吸收量为碱石灰吸收量的1倍左右,1 kg LiOH可吸收0.8~0.92 kg二氧化碳[18-19],在室温下也能良好地吸收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热量会进一步促进水的气化,提升反应温度,当反应温度高于323 K时,反应保持较高的速率[20-21]。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 2 \mathrm{LiOH}+2 \mathrm{H}_2 \mathrm{O}=2 \mathrm{LiOH} \rightarrow \mathrm{H}_2 \mathrm{O} $$ (7) $$ 2 \mathrm{LiOH} \rightarrow \mathrm{H}_2 \mathrm{O}+\mathrm{CO}_2=\mathrm{Li}_2 \mathrm{CO}_3+3 \mathrm{H}_2 \mathrm{O} $$ (8) 总反应:
$$ 2 \mathrm{LiOH}+\mathrm{CO}_2=\mathrm{Li}_2 \mathrm{CO}_3+\mathrm{H}_2 \mathrm{O}+2\;031.9 \mathrm{~kJ} / \mathrm{kg} $$ (9) 尾气中的水蒸汽通过换热器后以液体形式留存在系统内部以维持重心,二氧化碳以氢氧化锂球体吸附,其空间利用率为74%,占装置体积2/3,理论氢氧化锂吸收量为20.8 mmol/g,纯氢氧化锂其密度为1.45 g/cm³,二氧化碳吸收率取90%,主含量取99%,装置质量系数按0.5计算,不同燃料类型的二氧化碳吸附装置计算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吸附装置在整个能源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占据不小的比例,采用无碳燃料可以省去这一部分的占比,或者设计开发出比吸附存贮更适合的二氧化碳回收处理装置。
燃料种类 CO2/kmol LiOH/kg 装置体积/L 装置质量/t 甲醇重整 9.366 505 706 1.010 甲醇 13.023 703 983 1.406 丙烷 10.820 584 817 1.168 Table 8.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 device
-
综合上述计算结果,得出燃料电池系统的参数如表9所示。依据燃料电池系统质量<2.5 t,体积<2.857 m3的设计要求,以丙烷或有机液体和液氧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及使用有机液体和液氧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以满足系统设计需求。虽然以有机液体储氢的方式可以省去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但是丙烷价格更加低廉,获取相对容易,更适合作为水下装备的燃料。
燃料种类 SOFC+吸附 PEM 体积/m3 质量/t 体积/m3 质量/t 有机液体+液氧 2.461 2.2405 2.441 2.1852 甲醇重整+液氧 2.718 2.9826 2.698 2.9273 甲醇+液氧 2.475 2.9585 - - 丙烷+液氧 2.044 2.2815 - - Table 9.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 device
Feasibility Research of Underwater Application of Fuel Cell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3.03.014
- Received Date: 2023-03-13
- Rev Recd Date: 2023-04-06
- Available Online: 2023-04-17
- Publish Date: 2023-05-10
-
Key words:
- underwater unmanned vehicle /
- fuel cell /
- hydrogen storage /
- oxygen storage /
- tail gas treatment
Abstract:
Citation: | NIU Yongchao, CHENG Yansen, CHENG Haichao, LI Xuehai. Feasibility Research of Underwater Application of Fuel Cell[J]. SOUTHERN ENERGY CONSTRUCTION, 2023, 10(3): 128-134.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23.03.014 |